
5月17日上映的電影《獨一無二》,講述了一個聽障家庭中唯一有聽覺的女孩喻延在家庭責任與個人夢想間掙扎成長的故事,向觀眾展示了溝通的真諦、責任的重量以及追夢的勇氣,這些主題對于正處于價值觀形成關(guān)鍵期的青少年而言,具有深刻的啟示作用。
《獨一無二》重新定義了“溝通”的本質(zhì)。17歲的喻延生活在一個父母和哥哥都是聽障人士的特殊家庭,從小就承擔著家人與外界溝通的“翻譯官”角色。這種獨特的身份讓她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溝通不在于是否能夠發(fā)出或接收聲音,而在于是否愿意敞開心扉去理解對方。
影片中聽障家庭成員雖無法用語言交流,但他們通過手語、眼神和肢體動作建立起的溝通方式,往往比健聽人士的言語更加直接和真誠。當外界噪音令人煩躁時,家庭里的靜默反而成為舒適的庇護所;當健聽人士的言語變得虛偽空洞時,聽障人士的手語反而顯示出驚人的表現(xiàn)力。這種對比啟發(fā)我們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過于依賴語言而忽視了其他更本質(zhì)的溝通方式?是否常常“聽得見”卻未必“聽得懂”對方真正的心聲?
《獨一無二》另一個重要教育主題是“責任”。喻延從小就被迫承擔起超出年齡的家庭責任——她需要幫助父母與醫(yī)生溝通病情,在法庭上為家人翻譯復雜的法律術(shù)語,甚至凌晨三點起床幫父母處理餐廳生意。這種“被迫懂事”的成長經(jīng)歷,引發(fā)我們對家庭責任與個人發(fā)展的關(guān)系的深刻反思。影片通過喻延的故事,生動展現(xiàn)了當代青少年在“懂事”與“做自己”之間的掙扎。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懂事”常被視為美德,但電影讓我們看到,過度的“懂事”可能意味著對自我需求的壓抑和犧牲。
《獨一無二》最激勵人心的部分,莫過于它對“追夢”主題的詮釋。與許多勵志電影不同,這部影片并不以主人公最終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作為結(jié)局,而是強調(diào)“勇敢邁出第一步”的價值。這對于容易陷入“唯結(jié)果論”思維的中小學生而言,具有特別的教育意義。
在影片中,喻延的夢想并非與家庭責任對立,而是通過音樂找到了連接兩者的獨特方式。她創(chuàng)作的歌曲《萬語千言》不僅表達了自己的心聲,還融入了家人的生活聲音——哥哥做手工的聲音,父母在廚房燒菜的聲音等。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融合表明:夢想與責任并非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可以相互滋養(yǎng)、共同成長的關(guān)系。
《獨一無二》中聽障家庭成員并非被動接受幫助的對象,而是積極參與生活、追求自我價值的獨立個體。它告訴現(xiàn)實中的青少年:在靜默與喧囂的兩個世界之間,在家庭責任與個人夢想的拉扯之中,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于自己的平衡點,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