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開學(xué)后的第一天,女兒月亮放學(xué)到家,就躲進了自己房間,“砰”地關(guān)上了房門。我和妻子面面相覷,輪番敲門詢問,女兒的房門就是不開。突然,女兒帶著哭腔對我們大喊道:“我現(xiàn)在很煩,不想聽你們講道理!”
這時,母親走了過來,揮了揮手,讓我們先離開,讓月亮放她進去。女兒是母親從小一手帶大的,感情很好。有母親出手相助,我和妻子頓時松了一口氣。隨后,房間里隱約傳來母親的聲音:“是啊是啊,怎么能這樣呢?”“簡直太討厭了!”……
20多分鐘后,母親出來了,看見我們夫妻倆一臉擔(dān)心,她安慰道:“沒什么大事兒,就是月亮和同學(xué)鬧了點兒小矛盾。她好心借給同學(xué)畫筆用,同學(xué)喜歡上了這支畫筆,不想還給月亮,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把她安撫好了。”隨后母親耐心地向我們傳授經(jīng)驗:“以后小孩子遇到一點事情,你們先別忙著給她講道理,先照顧照顧她的小情緒嘛?!?/FONT>
我和妻子一愣,以往和女兒相處的畫面浮現(xiàn)在眼前:從女兒懂事起,每次女兒一哭鬧,我們總說“先別哭”;每次女兒一耍脾氣,我們總安慰道“先別著急”……最后還始終不忘來上一句:“我們看看問題出在了哪里,好不好?”我們總是想通過“講道理”,讓女兒成為一個能掌控情緒、冷靜處理問題的人,現(xiàn)在看來,似乎適得其反。也許我們的出發(fā)點沒有錯,卻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法官”,只判斷對錯,而沒有正視孩子的負面情緒。
經(jīng)母親這么一提醒,我和妻子意識到,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教育漸漸缺少了“共情”這一步。孩子尚幼時,但凡有一點哭鬧,我們做家長的總會先安撫孩子的情緒,為什么孩子漸漸長大后,我們不再第一時間感知孩子的情緒呢?
仔細想想,“沒事兒的”“不用擔(dān)心”等等這類話語其實有時候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緒,如果再進一步告訴孩子該如何改正,也許就會讓本就傷心的孩子更加沮喪。
第二天晚上,我嘗試著與女兒進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談,把自己工作中遇到的煩心事兒主動吐槽給女兒,贏得了女兒的共鳴。女兒雖對我的工作內(nèi)容一知半解,但她一直站在我的角度安慰我。之后,女兒也主動和我談起昨天的事情。我恍然發(fā)現(xiàn),也許很多時候,孩子根本不需要大人的建議,她自己就能順利解決問題。在孩子鬧情緒時,她往往不是在尋找答案,而是期待被人理解,獲得情感上的支持。
我想,也許做“不講道理”的父母,才是走進孩子內(nèi)心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