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名錄在馬來西亞正式公布,北京門頭溝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云南元陽哈尼梯田、江蘇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湔江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名錄,讓我們再次將目光聚焦到古人的治水智慧上。古人的治水智慧既鐫刻在仍能發(fā)揮作用的灌溉工程遺產(chǎn)上,也“流淌”在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里。
黃河支流渭河的右岸支流灃河,古有“豐水”之名,源自秦嶺北麓的灃峪溝深處,最終匯入渭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对娊?jīng)·大雅·文王有聲》的“豐水東注,維禹之績”歌頌了大禹治理水患的事跡。黃河流域的先民望著馴服的河流,將大禹“決九川距四?!钡墓儗戇M歌謠。
文人墨客筆下有黃河的濁浪滔天,也有都江堰的清波蕩漾。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之一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戰(zhàn)國秦昭襄王時期,由時任蜀郡太守李冰率領百姓建造;工程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構成,被稱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兩千多年來,一直發(fā)揮著防洪灌溉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都江堰的魚嘴分水堤前,不知曾有多少文人駐足。“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雖有厭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蜀人矜夸一千載,泛溢不近張儀樓……”詩人杜甫這首《石犀行》通過描繪李冰治水患的故事,表達了詩人對于自然規(guī)律的尊重和對人力治水的肯定。與都江堰并稱蜀地治水雙璧的彭州湔江堰,今年新晉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名錄,其治水智慧與李冰治水一脈相承。古蜀名人文翁在此開創(chuàng)“有壩引水、平梁分水”之法,沿沖積扇布局放射狀渠系,還開挖“泉堰”引地下水補充灌溉,將“因地象形”的治水哲學演繹到極致。
文人不僅是治水智慧的記錄者,有時也是實踐者。宋代文豪蘇軾在杭州為官時,便將“民本為先”的古訓熔鑄于治水實踐中。他疏浚西湖、筑造蘇堤,以“疏湖為田,筑堤擋潮”的策略,讓西湖既有灌溉之利,又成風景之勝。如今我們吟誦“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詩句時,看到的是西湖的旖旎風光,讀懂的卻是蘇軾“以水惠民、人與自然共生”的治理智慧。
江蘇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東吳大帝孫權為解決句容、上元兩縣農(nóng)田“旱則絕收、澇則成災”的難題,下令“筑赤山塘、置百堽堰”,江蘇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的雛形就此誕生。憑借“筑塘成湖、雙重蓄水、雙向水閘調(diào)控”的精巧設計,赤山湖歷經(jīng)風雨,仍續(xù)寫著“治水有方,旱澇無憂”的傳奇。南宋詩人楊萬里在《圩田二首》中以“周遭圩岸繚金城,一眼圩田翠不分”“古來圩岸護堤防,岸岸行行種綠楊”等詩句,既展現(xiàn)了赤山湖圩田的壯麗景致,更道出以“圩岸護水、以綠楊固堤”的生態(tài)治水智慧。
一泓清波,澤被千年!典籍中的詩詞與灌溉工程,如同一個個坐標,串聯(lián)起中華民族的治水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