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国产精品探花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日本成人精品视频,欧美黄色片免费,我要看黄色a级片,国产精品第15页,欧美成年人网

二雅三蘇
◎ 黃森

    一門三杰,兩代雅士。究竟是何等天地,涵育出如此沛然文氣與浩然正氣,引后世無限景仰?靈秀三蘇祠,墨香九百載,無疑擔得起這楷模地位。

    一

    游三蘇祠,看的是碧水翠竹里涵養(yǎng)的家風親情。

    從快雨亭到抱月亭的綠池環(huán)繞、古木蔥蘢,時光的褶皺在這里緩緩舒展。漫步于紅墻,流連于荷池,透過朱門黛瓦,仿佛一眼望穿清明元宋。這些物象,都是活的史書,將千年來承載的信息刻錄進了黃荊樹的年輪。

    人說三蘇祠布局涵水藏風,想來,這里藏的是自然之風,更是蘇門家風?;秀敝?,幕啟幕落,蘇家人其樂融融的場景,便活生生地投射到了眼前。你看中年仍未得志的蘇洵用自身“二十七,始發(fā)憤”作為典范,正對兒時的蘇軾、蘇轍言傳身教,手中一把戒尺舞出對愛子的激勵,也立下對自己的警醒。

    “三蘇”同處一室,卻各具特質(zhì),思想活躍的蘇洵、樂觀豁達的蘇軾、沉穩(wěn)干練的蘇轍,互補互促,相得益彰。誰人不盼自己的兒女成龍為鳳,但功成名就的欲望與爭名奪利的困乏之間的矛盾,似乎又讓蘇洵內(nèi)心惶恐。通過《名二子說》的解讀,可以認為當初蘇洵為兒取名“車軾、車轍”之深意,是希望子輩甘守寂寞、安于清貧的。從這個細節(jié)來看,其實蘇洵早已深知高處不勝寒,只不過后來借由其子蘇軾的詞作將這份心境表達出來罷了。

    而軾與轍跌宕起伏的人生,終究與蘇洵取名的初衷并不太相符。但不論身居高位,還是流放千里,這兩兄弟始終秉持初心,將“讀書正業(yè)、孝慈仁愛、非義不取、為政清廉”這十六字家訓貫穿始終。

    二

    覽三蘇祠,看的是錦繡文章里流溢的氣節(jié)風骨。

    從來鳳軒到啟賢堂的卷軸碑刻、雕塑匾額,處處訴說著文脈的堅韌傳續(xù)。穿梭于館堂,徘徊于廊亭,《六國論》的犀利雄辯、《赤壁賦》的奔放豪邁、《黃州快哉亭記》的悠遠達觀便次第浮現(xiàn)。而這些,都嵌刻進流沙河先生所撰之聯(lián)“文暎三光詩承二雅,跡尋萬里譽播千秋”里,跟時光一樣恒久了。

    你看蘇老泉焚稿立誓,志向堅定,經(jīng)年積累,寫下《權(quán)書》《衡論》等雄文華章,字字如金石,句句似刀鋒,充滿了對時政的深刻洞察與對國運的深切憂思。尤以《六國論》一篇,剖析六國破滅之因,借古喻今,筆力雄健,氣勢雄奇。再看蘇轍,其文風淡雅,穩(wěn)健深沉,如《上樞密韓太尉書》一文,文氣充沛、說理透辟,于平和中見骨力,平淡中顯真情。

    當然,還得說承千古文脈、寫天下華章的蘇軾,更是文氣沖天、文德耀世。在他的筆下,有著《飲湖上初晴后雨》《題西林壁》的清新明麗與深邃哲理;有著《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的開闊境界和奔放情感;有著《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石鐘山記》的汪洋恣肆和空靈雋永。就連他的書法和繪畫,也自成一格,盡顯了其才華橫溢。他的字里行間,滿含天才的文韻、士人的擔當、丈夫的長情和哲人的深思。

    當命運將他從廟堂之高吹向江湖之遠,不怕!念一句“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將豪情沉淀為一種深邃的曠達。當愛人王弗的離去扯斷了生命的經(jīng)緯,不悲!道一聲“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把離別的巨大悲慟與刻骨相思,凝練成永恒的記憶。

    面對這些悲苦,他并沒有消極遁世,而是展現(xiàn)出歷經(jīng)滄桑后對生命本質(zhì)的深刻洞察與從容接納。于是,他會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觀景之悟,道出深陷局中而迷失真相的人生悖論。他會用“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昂揚斗志,將豪氣干云提升至生命所能企及境界。

    蘇軾的作品,不是案頭清供的閑情逸致,而是生命在跌宕起伏中迸發(fā)出的光與熱,他用文字丈量了人生的廣度與深度,從“左牽黃,右擎蒼”的豪邁,到“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再到“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灑脫,他的生命軌跡在詩詞中得到了完美映照。

    三

    觀三蘇祠,看的是廣闊胸襟里抱負的天下情懷。

    從黃州到惠州再到儋州,顛沛流離,宦海浮沉不改為生民立命之心。神游于東坡,夢覽于西湖,仿佛看見蘇軾不驕不躁,堅守匡時濟世之責的定力。父親的教誨、兄弟的支撐,讓蘇軾的游歷更加多彩,也護佑著他完成“以文化人”的天命。

    要說“三蘇”,皆有坎坷。老泉屢試不第,中年方顯;東坡漂泊一生,九死南荒;子由雖官至副相,亦屢遭貶謫。然蘇門之風,在于處變不驚。老泉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睎|坡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弊佑芍^:“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使其中坦然,不以物傷性,將何適而非快?”三人在顛沛流離中,各守其志,各安其命。東坡杭州疏西湖,子由績溪修水利,兄弟二人都履行著經(jīng)世濟民的職責。

    杭州西湖畔,蘇軾督率民夫挖除葑草,清淤疏河,并將淤泥雜草堆疊成一道長堤。他命人在堤上種植芙蓉、楊柳,自成一景;又在湖中栽植菱角,所得收益用于維護堤壩,以保長治。百姓感其恩德,將長堤稱為“蘇公堤”,足見其為民情懷。

    匆匆行遍三蘇祠,自是難承那份厚重歷史的壓迫感。唯見九百余年的光陰在這里打了個結(jié),一頭系住川蜀文魂,一頭系住每名游客心頭那縷未竟的墨香。

當前:B2版(2025年09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