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fēng)一起,麥子就露出經(jīng)冬之后的層層笑意,伸展嫩嫩的腰肢,以大片大片的綠意給大地以豐收的期待。都市郊區(qū),大片大片的麥田迎來了驅(qū)車前來看麥子的游客,扶老攜幼、呼朋引伴,放風(fēng)箏、拍美照,接收麥地里滋滋升騰的希望氣息。
生活的景觀總是在不斷變換又似乎遙相呼應(yīng),想想,也還是很有趣味。小時候,說起“看麥子”,如果是在春上,大約是要有經(jīng)驗的老農(nóng)民上山去,看看那塊相對陡峭而瘠薄的麥地里麥子的長勢,一冬寒涼,能有福接收新春訊息的麥苗已舒展筋骨,準備迎接春雨微風(fēng)之后一次關(guān)鍵的內(nèi)部拔節(jié),有些嬌弱的麥子則還需要來自莊稼人里老把式們的火眼金睛與精心照護。
春天看麥子是技術(shù)活。明面上的長勢是一方面,4、5月間的躥高則需要預(yù)測,其間要不要松土施肥或者擔(dān)水上山適當澆灌,全靠種地人的一雙火眼金睛。就像有經(jīng)驗且有品行的牧羊人,一定曉得寒冬臘月讓羊兒們到麥地里撒個野,啃幾口綠葉解饞補膘,無可厚非。若是立春、雨水之后,麥苗返青了,還讓羊兒們跑到人家麥地里偷吃,那就非常嚴重了,這時候的麥苗,每一枚能支棱起來的葉片,都是將來莖稈粗壯、籽實飽滿的撐持和保障。
夏天“看麥子”,屬于上保險。有段時間,五黃六月?lián)屖整溩?,人力物力都不大跟得上,趕著陣雨天搶割下來的麥子,捆好了,在地里擺成行或堆成摞,要防止麻雀來吃,得看著。這時候就用得上民間智慧了,想辦法在麥垛旁邊扎個草人,戴個草帽,再拴上片塑料薄膜。一起風(fēng),草人搖頭擺尾,塑料薄膜呼啦啦響,這叫極簡版看麥子神器。麻雀們也就知難而退,不大敢趴到麥捆上大快朵頤、胡吃海塞。其實,只要腿勤眼快,麥地里遺落的麥穗、麥粒,也夠它們嘴油肚圓,過個肥年。
還有一種“看麥子”,則是早些年的時候為了防盜。新麥養(yǎng)人,據(jù)說誰家哪塊地里麥子長勢特別好,或者是新品種,保不齊就有人借著月色去“借”一捆兩捆回去,吃口鮮香,或是給自家留麥種。主人家這時就得多費點力氣,起初是自個兒或雇人在麥地里搭個窩棚守著麥子,后來就想方設(shè)法早早地把麥子割倒了,拉回家放到自家場院里,白天拴著狗,晚上開著燈。直到天干物燥、打碾歸倉才放心?,F(xiàn)在,早就不需要如此緊張兮兮地看麥子了,種地人早就不缺麥種,更無需“借”麥磨面填補饑腸;哪怕再高的山上,也都是機耕地,收割機開進去轟隆隆個把小時,當場從麥穗變成麥粒,連麥草都能打成卷在地頭就賣掉了,哪有必要再去“看麥子”呢?
種過麥子而進了城的人們,春日周末,開著車子去看看麥田吹吹風(fēng),重溫童年、憶苦思甜,真挺好,不必以“裝”視之;兩手不沾陽春水,腳底從未糊過泥巴的幸福一代,游山玩水之外,突發(fā)奇想,到麥田里找尋詩意與浪漫,順便體會一把“憫農(nóng)”與“李紳”的變奏曲、回旋調(diào),也未嘗不是好事,現(xiàn)代化、時尚,本身是可以穿越城鄉(xiāng)區(qū)域和代際審美隔膜的。只要,別在3月末的天氣里,把看麥子變成踩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