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中秋假期,有網(wǎng)友在社交媒體發(fā)帖稱,自己乘坐高鐵列車時想給手機充電,卻不想被前排乘客告知,自己正前方充電口的使用權屬于前方座位,便疑惑列車上充電口的使用權劃分是否科學。對此,鐵路12306客服人員表示,列車上的充電口沒有明確歸誰使用,正常情況下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如果出現(xiàn)分歧,可以找列車員幫忙協(xié)調(diào)。
列車上設置的充電口,本應是便民利民的貼心設計,但在實際使用中,卻演變成“誰先占有誰使用”的搶奪戰(zhàn)。有人一上車便直奔充電口,插上充電器,后來者只能遺憾;更有甚者,有乘客因爭搶充電口發(fā)生口角,影響車廂秩序。這種現(xiàn)象折射出的,不僅是充電口供給不足、分布不均,缺乏統(tǒng)一的使用時長管理機制,更是公共服務理念與規(guī)則設計缺位。充電口搶奪戰(zhàn),不僅破壞旅途的舒適與文明,也背離公共交通設施“公平、普惠”的初衷。
列車充電口雖小,卻是現(xiàn)代出行的剛需,其背后是乘客對基本公共服務保障的期待。當一項基本公共服務資源淪為“搶奪品”,說明系統(tǒng)性制度設計與服務保障存在短板。
對此,輿論不應將責任簡單歸咎于個別乘客不文明,解決之道在于“增量”與“優(yōu)化”。在列車車型更新?lián)Q代之際,鐵路方面應將充電口的數(shù)量與布局納入標準化設計。例如,在每排座位下方或扶手處增設USB接口與交流插座,實現(xiàn)“一坐一充”或“隔座可充”,從源頭緩解資源緊張。同時,可借鑒機場、圖書館等公共場所的智能充電設備,引入“限時使用”機制——充電滿兩小時自動斷電,或通過掃碼預約、分時計費等方式提高使用周轉率,避免“占而不用”的浪費。
特別是,應建立清晰的使用規(guī)則與引導機制。鐵路部門可在車廂廣播、電子屏或服務指南中明確充電口的使用規(guī)范,倡導“共享共用、文明充電”理念。乘務員也可在巡檢時對長時間占用行為進行友善提醒。規(guī)則的建立,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障更多人的權利。
從更深層次看,列車充電口之爭,也折射出部分乘客在公共空間中缺少“共享精神”。當乘客主動拔掉已充滿電的設備,讓身后焦急的旅客使用,那一刻,比電量更充盈的是人心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