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則看似普通的事業(yè)單位招錄公告,近期引發(fā)輿論風暴。
據(jù)《南方都市報》報道,近日,有網友發(fā)現(xiàn),曾因虐貓被華中農業(yè)大學給予嚴重警告處分的蘇某某出現(xiàn)在《桂林市2025年度事業(yè)單位公開考試招聘工作人員進入考察人選名單》中。不少網友認為,蘇某某個人道德品質存在問題,并不適合從事公共服務類崗位。《南方都市報》記者日前從當?shù)孬@悉,經考察核實,考生蘇某某不符合相關招聘條件,取消其招錄資格。
去年12月,《南方都市報》曾對華中農業(yè)大學一學生傷害流浪貓事件進行報道。隨后,學校通過調查后發(fā)布情況通報稱,在校生蘇某某將5片人用某類藥物碾成粉末,分次兌水投喂了校內流浪貓,學校決定給予其嚴重警告處分。
虐貓考生被取消事業(yè)單位招錄資格,引發(fā)輿論熱議,這一事件也帶來多重警示。
警示公眾——
今天的道德選擇,是在為明天投票
◎ 苑廣闊
這場始于網絡舉報、終于官方認定的處置,不僅為“德才兼?zhèn)洹钡挠萌藰藴蕦懴律鷦拥淖⒛_,而且為網絡時代的所有人敲響警鐘:個人私德已不再是封閉的私域話題,而是隨時可能影響人生走向的“信用賬戶”。
虐貓考生被取消招錄資格,當?shù)厝松绮块T的處理完全合規(guī)。當虐貓視頻這類客觀證據(jù)存在,招聘單位依據(jù)既有規(guī)則作出拒錄處置,既是對程序正義的堅守,也是對公共職位特殊屬性的尊重——事業(yè)單位作為公共服務機構,其工作人員理應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這種價值導向應該成為社會共識。
這起事件的特殊性在于,當事人的不當行為發(fā)生在校園生活領域,且與報考崗位無直接關聯(lián)。但現(xiàn)代社會的運行邏輯已經改變:在“全民麥克風”時代,每個人的行為都可能被置于“數(shù)字放大鏡”下檢視。蘇某某虐貓的視頻去年或許只在校園小范圍傳播,但“數(shù)字足跡”不會消失。就像網友所言:“互聯(lián)網是有記憶的,你在某個角落留下的痕跡,總有一天會找上門來?!边@種技術特性正在重塑道德約束機制,過去可能被“熟人社會”包容的失范行為,現(xiàn)在隨時可能成為全網關注的公共事件。專業(yè)能力可通過學習提升,道德底線一旦失守,便沒有立足于某些領域的資格。
更深層的社會意義在于,此事標志著道德評價體系正在發(fā)生代際更迭,年輕一代對“尊重生命”有著更高期待,動物保護意識已經成為現(xiàn)代文明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當越來越多的人將動物福利視為文明社會的標配,虐貓這類行為就不僅是私德瑕疵,而且觸碰了社會文明的底線。事業(yè)單位招考作為公共資源配置的重要渠道,其選拔標準自然需要回應這種社會價值觀的進步。
站在更廣的視角看,拒錄存在道德問題的考生,并非要倡導“道德完美主義”,而是提醒我們:文明社會的運行既要靠法律條文來保障,也要靠道德共識來推動。據(jù)報道,某地曾給虐貓者開出治安管理處罰罰單,多個省份將“違背公序良俗”納入公務員政審負面清單,這些制度創(chuàng)新都在詮釋同一個命題:道德從來不是虛無的標尺,而是具體的人生成本。
蘇某某的遭遇啟示我們,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建設性做法不是抱怨“網絡審判”,而是以敬畏之心對待每一個行為選擇——因為今天的每一個道德選擇,都在為明天的自己投票。
警示招聘方——
應將品德考察融入招聘全流程
◎ 孔德淇
虐貓行為不僅是對生命倫理的公然踐踏,更是人性中殘忍與冷漠的具象化投射。事業(yè)單位承載著公共利益與社會價值,其從業(yè)者的道德水準直接關系到政務服務質量。職業(yè)的特殊性,注定了道德不是“加分項”,而是“必選項”。
對一個直接面向基層群眾的便民服務崗位而言,從業(yè)者的共情能力、同理心和責任感,是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核心素養(yǎng)。試想,一個對弱小生命缺乏悲憫的人,如何能在面對群眾訴求時保持耐心?一個曾肆意踐踏生命尊嚴的人,又怎能在服務中傳遞溫暖與善意?公共服務的實質是為民服務,缺失道德溫度的雙手,“握”不住群眾的信任。
桂林市此次的招聘公告明文將“遵紀守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行”列為基本條件,這并非孤例,而是公職人員招錄的普遍準則。比如,國家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頒布的《事業(yè)單位公開招聘人員暫行規(guī)定》明確要求考察政治素質、道德品行;審視不少事業(yè)單位招聘簡章,“無嚴重違反社會公德”往往是標配條件。這些規(guī)定環(huán)環(huán)相扣,共同構筑起職業(yè)準入的道德防線,釋放出手握公權力者必須先過“道德關”的清晰信號。
此次,《桂林市2025年度事業(yè)單位公開考試招聘工作人員進入考察人選名單》公布之后就遭到質疑,也為其他地方的公職人員招錄敲響警鐘。不少聲音表示,蘇某某已經通過筆試、面試,進入考察環(huán)節(jié),如果沒有網友將蘇某某曾經的行為披露出來,他在考察名單公示環(huán)節(jié)會不會成為“漏網之魚”?雖然蘇某某在考察名單公示環(huán)節(jié)被取消錄用資格,但已擠占了其他人報考和被錄用的機會。因此有聲音建議,在事業(yè)單位招聘報考條件、資格審查環(huán)節(jié),除了學歷、能力等硬指標,恐怕還應有其他方面諸如劣跡行為的審查,以有效識別存在道德瑕疵的應聘者。要建立更科學、規(guī)范的道德評估體系,將品德考察融入招聘全流程,既避免泛道德化的極端,也防止走過場的敷衍,才能讓德才兼?zhèn)涞臉藴事涞綄嵦帯Nㄓ袑⒌虏偶鎮(zhèn)鋸睦砟钷D化為可操作的制度設計,才能讓職業(yè)準入真正成為守護公共利益的“過濾網”。
從虐貓考生的劣跡被曝光到取消錄用決定落槌,這場風波最終以維護公共利益的裁決落幕。這不僅是對網友聲音的回應,更是一堂全民參與的“道德公開課”,讓人們看到,在公共服務領域,唯有守住道德底線,方能交出讓人民滿意的合格答卷。
警示高?!?/STRONG>
學生道德不過關,人才培養(yǎng)就不過關
◎ 杜建鋒
因虐貓被取消錄取資格,蘇某某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將這起事件放在教育視野來看,生命教育、道德教育對于促進就業(y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是關鍵作用。高校應當加強生命教育、道德教育,防止出現(xiàn)“高才低德”“有才無德”的畸形人才。
高校注重知識教育,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一點毫無疑問。但光有知識的傳授還遠遠不夠,沒有人的全面發(fā)展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也就撐不起知識的高樓大廈,承載不起人生的滄桑厚重。教育是以培養(yǎng)人的美德為核心的事業(yè),高校需要將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等納入教育的全過程,引導大學生尊重生命并理解生命的意義,進而樹立對待自己、他人乃至一切生命體的責任感。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葉總關情。生命教育即塑造生命價值觀的教育,其本質是“使人成為人”,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應當貫穿于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全過程。要教育引導大學生在珍重自身生命的同時,也敬重其他生命,每個生命都擁有獨特的價值和尊嚴。“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載物之厚,君子有成人之美”,要讓大學生學會和其他生命和諧共處,這既是智慧的選擇,也是道德實踐的具體升華。
人與其他生命共生共存,息息相關。如何與其他生命相處,應當是生育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虐待動物,獲得刺激感,從而達到精神上的變態(tài)愉悅,這是心理畸形的體現(xiàn)。如何處理人與貓狗等伴侶動物的關系,亦是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補上這一課,不僅是人格完善的需要,也是彰顯現(xiàn)代文明的需要。作為高校,要拓展生命教育空間,構建起完整的生命教育生態(tài)圈,引導大學生處理好不同生命體之間的關系,樹立起正確的生命意識和道德規(guī)范,才能更好地降低消極情緒和減少傷害行為,塑造健全的心智和人格。
所謂人才,指的是“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的人才。古人說,百行以德為首。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不過關,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人才培養(yǎng)不過關,“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并沒有完成。這樣的人即使就業(yè)了,到了社會上,也難以成為棟梁,甚至可能危害社會。

王懷申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