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會結(jié)束后,天色已晚。想到老師說孩子最近總是被窗外飛過的鳥兒吸引,回家的步伐也變得沉重。
回到家,我忍不住低聲責備了孩子幾句。他默默站立,小小的身影在燈光下拉得細長,過了一會兒才抬起頭問我:“但是爸爸,您在家里不也總是望著窗外發(fā)呆嗎?”
我一時啞口無言,突然意識孩子并非總是按照我們的言語指導成長,也在時時刻刻模仿我們的行為。一個易怒的父母身后,往往跟著情緒不穩(wěn)定的孩童;一個自己無法靜坐,頻繁使用手機消磨時間的家長,又怎能期待孩子能靜心閱讀?我們不經(jīng)意的行為,孩子都在默默效仿,正如鏡中的影像,無聲地映照出每一個細節(jié)。
夜深人靜時,孩子的話語像一只無形的手,在我心底反復攪動,喚醒了許多沉睡的記憶。我想起自己曾憤怒地將手機摔在桌上,不久后便發(fā)現(xiàn)孩子也學會了用摔砸玩具來發(fā)泄不滿;記得自己曾用輕巧的借口推脫責任,后來發(fā)現(xiàn)孩子也學會了用閃爍其詞來搪塞。上周帶他去超市,他纏著要買新出的玩具火車,我隨口敷衍道:“下次,下次一定?!彼蝗凰砷_拉住我衣角的手,挺直脊背,竟模仿我上周婉拒同事邀約時的語氣:“今天不方便,改日吧,改日再說?!蹦钦Z氣、神態(tài),簡直是完美復制。
原來,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像陶匠的手,無形中塑造著孩子靈魂的雛形。他們不僅會模仿我們的言語和姿態(tài),還有我們不自覺的怠惰、焦慮、逃避,甚至是靈魂深處的塵埃與皺紋。
翌日清晨,我打開窗戶,感受微風和露水的清新。孩子走到書桌旁,目光清澈。我提議一起讀書,他欣然同意。我們坐下,開始閱讀,窗外鳥鳴成為寧靜的伴奏。我將手機留在客廳,享受這一刻的寧靜。
我豁然開朗:教育并非單向的塑造,而是兩代人共同照鏡子,互相擦拭。所謂的教育,最終雕琢的不是孩子這塊璞玉,而是父母自身這塊粗糙的頑石。孩子以其純潔無瑕的視角,映射出我們內(nèi)心不盡完善的領域,迫使我們面對那些匆忙隱藏的懶惰,最終引領我們在歲月的流轉(zhuǎn)中,將自我雕琢成更加圓潤、更加透明的存在。原來,生命最深刻的啟示在于我們互為鏡像,透過這面鏡子,我們看到了那個更理想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