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有一家開在山林間的幼兒園,只要天氣允許,每天都會上演著這樣的場景:爬山、攀樹、障礙跑等訓練取代了傳統(tǒng)課堂,70%的教學在戶外完成。對于這個有點“野”的幼兒園,有家長點贊孩子們“野出了膽量”,也有家長擔憂安全風險。
這所“林間幼兒園”的教育實踐,為幼兒教育打開了一扇新窗口。當鋼筋水泥中的“溫室教育”成為常態(tài),這種讓孩子在自然中奔跑、探索的教育模式讓人眼前一亮,也給人們帶來很多感觸與思考。
教育孩子要“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如今不少兒童正面臨著“自然缺失癥”的困擾。幼兒園的基礎設施除了上課的教室,就是用以鍛煉、玩耍的塑膠跑道以及標準化的游樂設備,孩子們盡管也可以鍛煉、玩耍,但因為缺少林間小徑、天然樹干、花草蟲魚、清爽空氣等大自然中的鮮活“道具”,他們的日常活動就缺少了一點“野”的滋味。
有研究表明,“自然缺失癥”會導致感官遲鈍、注意力渙散、抗挫能力下降。武漢這家幼兒園的做法,為解決孩子們的“自然缺失癥”提供了解藥。當孩子們在山林間跳輪胎、越過障礙、跳繩、拍球、走平衡木、跳馬、爬坡、爬樹、爬山時,不僅通過體能訓練提升了心肺功能、平衡能力和肢體協(xié)調(diào)性,還親近了大自然,呼吸了新鮮空氣,感受到陽光的溫暖。
“林間幼兒園”倡導自然教育,沒有教材,也沒有預設的課程,所有課程都是在探索中開展教學的。例如,孩子們在吃火龍果時發(fā)現(xiàn)嘴巴變紅,老師便帶領他們?nèi)敉鈱ふ也煌募t色,用天然材料調(diào)配出“泥巴紅”“橘紅”“蘋果紅”;在山林中發(fā)現(xiàn)樹根,孩子們會探索用毛筆描摹樹根線條,用陶泥拓印樹根的形狀肌理。孩子們在與自然的互動中,不知不覺間就培養(yǎng)了觀察力與好奇心。
傳統(tǒng)幼兒園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對于世界的認知,僅僅停留在扁平化的電子屏幕以及老師的講解中。而“林間幼兒園”將課堂延伸至山林,本質(zhì)上是對教育空間的革命性重構。在這里,一棵樹可以是生物課的教材,一塊巖石能成為地質(zhì)學的啟蒙教具,甚至一場山雨都能化作氣象學的生動案例。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讓孩子們在真實場景中理解了“知識來源于生活”的本質(zhì)。
有家長認為“林間幼兒園”存在安全方面的風險。孩子的安全意識不是在保護中建立的,而是在探索中磨礪出來的。正如該校教師所言,“我們不是讓孩子們冒險,而是教他們?nèi)绾闻c風險共處?!痹诤⒆咏佑|大自然的過程中,身臨其境地教育他們哪些屬于安全風險點以及如何有效地避免風險,比在教室里一遍遍耳提面命地強調(diào)安全意識與過度保護,要好得多。當孩子們在自然中學會判斷風險、解決問題(如選擇攀爬路線、應對突發(fā)狀況),他們收獲的是傳統(tǒng)課堂難以教授的生存智慧。只要做好風險防控,如配備專業(yè)教師、科學規(guī)劃路線、完善應急預案,這種教育模式可以實現(xiàn)安全性與教育性的平衡。
學前教育不該是溫室里的精心修剪,而應是天地中的自由生長。期待更多幼兒園讓孩子們在自然課堂中,真正“野”出生命力,“玩”出創(chuàng)造力。